微言大义还是高屋建瓴?
刚刚看了ICS的《说东道西》,今天的嘉宾是三位交换学生,其中一个是个英国人。话题无外乎culture shock之类。最后主持人问了三个学生一个问题,作为节目的终结。问题是:如果让你向老外介绍中国文化,你会首先选择什么来介绍?
很平常的一个问题。通常这些节目都会在结束时玩这么一手,作为嘉宾,此时的义务是以一个有趣的或让人印象深刻的物件结束讨论。可是,这一期节目中,嘉宾们都是些孩子。于是,我看到了很好玩的一幕。
第一位回答的是位女同学,上来就是我会向外国友人们介绍中国的各种习俗,禁忌等,因为如果外国友人们想在中国长时间生活下去的话,了解这些是必须的。好了,第一个话题就开始虚了。紧接着第二位回答的是位男同学,他的回答与女学生几乎同出一辙,不过观点相反。他说他不会刻意介绍文化差异,这些需要友人们自己去体会。最后是第三位英国小伙子,他明显有点蒙,因为前面两位回答的内容和他习惯中应该的回答似乎有点搭不上。于是他干脆放弃思考,直接说他支持男生的观点。好嘛,原本一个说明文愣被扯成了议论文。
两位中国学生的回答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张殊凡同学,很好很强大。一个简短的问答,充分显出了中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差异。中国学生回答问题时,答案一下子就跳到了文化差异上。这个答案无比正确,却又无比无聊。看似很有道理,却让人无法思考,因为他给出来的就已经是思考过的东西了。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着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经过高考复习的议论文强化训练,我们的孩子已经可以无比熟练的在瞬间就任何一个话题给出貌似成熟的1、2、3条观点。但这些观点有多少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呢?
我在与外国友人谈论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老外似乎总是对具体的实例感兴趣,比如他们的新闻报道总是习惯于以一个具体的当事人开头。而中国人,则是习惯于先描绘一下当前的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套话废话先来上几百字,然后才是干货。换句话说,外国人喜欢微观,中国人喜欢宏观。一谈起什么事情,总是一副治国平天下的嘴脸,喜爱深度挖掘背景,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到文化习俗变迁,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其实,这些观点,有多少是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又有多少是被灌输的呢?
个人认为微言大义,以小见大是一种更好的思维方式。它培养出来的是一种乐于独立思考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不会人云亦云的性格。相反,那种喜爱高屋建瓴,上纲上线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思维贫乏,缺乏独立人格的表现。